攻略丨相约三亚,引智论“稻”!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4月10-13日举行
位于赤道的海南,集聚足够的光与热,让这里成为作物加代繁育的天堂;4月的三亚,这里稻香阵阵,碧浪连天。
博鳌亚洲论坛的召开,让世界目光聚焦到海南,4月10-13日,以“‘稻’路引领,传承创新”为主题,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即将拉开序幕,围绕稻米,来自中国、越南、泰国、缅甸、澳大利亚、美国、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国的40多位嘉宾,分享40多个高质量报告。与此同时,本届论坛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国家部长圆桌对话,尼泊尔、孟加拉、马来西亚农业部长将带来最新各国农业发展情况;首设“一带一路”稻麦论坛……
农财君为你奉上一道攻略,让你感受一座热带城市所给你的“热度”。
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
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
时间:4月10-13日
地点: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
<<向左滑动<<
<<向左滑动<<
<<向左滑动<<
<<向左滑动<<
<<向左滑动<<
论坛主席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指导单位
海南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学会
主办单位
三亚市人民政府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承办单位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
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亚市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开发有限公司
南方农村报社
中国大米网
协办单位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种子协会
中国水稻研究所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论坛主席团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创造世界产量最高纪录。一生两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采用图位法克隆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1,利用水稻脆秆突变体分离了BC1基因,通过图位克隆法分离出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MOD1,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出色氨酸与吲哚乙酸合成量改变的转基因植物,建立简易基因芯片体系,发展了系统鉴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达文库转化法,分离出一批株型与育性等生长发育性状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克隆了相关的基因。
▼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培育的“汕优63”再生力特别强,实现了再生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仅1996年,“汕优63”再生稻就占全国再生稻总面积1100万亩的80%以上。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全国以此配制的杂交水稻组合中,除“汕优63”外,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17个,至今已累计推广1.94亿亩。继“汕优63”后,又培育出通过国家、省、市品种审定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10个。
▼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种质创新研究,创建了基于籼粳稻杂交的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理论与方法,使我国成为通过籼粳稻杂交进行种质创新和株型改良最成功的国家。首创了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直立大穗新株型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育种实践。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体系,研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和拖拉机。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主编专集2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提名奖。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擅长植物细胞学、作物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多年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本底多样性研究和技术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种质资源学科发展和利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首席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基础、应用基础和示范推广研究,初步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长期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在国内较早提出和初步实践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超级稻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组织和协调全国南方粳稻的分子育种工作。
▼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农药创新研究和应用工作,在防控农作物病毒病害和土传病害新农药创制和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38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作物安全优质高产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在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面,以少免深轮耕与防早衰栽培技术突破,创建南方稻区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替代了传统精耕细作。在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应用方面,以生育进程、群体动态、关键栽培措施精确定量理论与方法的突破,创建了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在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方面,研究提出了超级稻增产瓶颈的破解理论,创建了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 部分演讲嘉宾 -
▼
个人简介:研究方向为稻属植物遗传学、基因组学与生物大数据分析。2012年博士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后,赴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返回母校工作,硕士研究生至今一直从事杂草稻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与Molecular Plant等期刊上。
报告名称:《高纬度杂草稻的起源与演化》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High Latitude Weedy Rice》
报告要点:杂草稻具有很强的入侵性和环境可塑性,兼有杂草和稻的特征。沈阳农业大学杂草稻课题组通过群体基因组学、演化场景推演、比较基因组学等生物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其“杂草化”的实质并提出了新的起源与演化路径。
▼
个人简介:2012 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是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获得者,入选 2016 年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博士论文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主要从事水稻光/ 温敏雄性不育和植物光周期、温度感应信号途径的研究。克隆了我国 95% 以上两系杂交水稻使用的不育基因 tms5,相关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申请专利 5 项,授权 3 项,1 个温敏不育系已经通过省级鉴定。发表的论文分别被中国科协评为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被广东省科协评为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 其它基金多项。
报告名称:《两系杂交水稻关键基因 tms5 的功能研究和应用》
《Functional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Gene tms5 in Two-line Hybrid Rice》
报告要点:两系杂交水稻相较于传统的三系杂交水稻具有众多优势。当前,两系杂交水稻主要使用温敏不育系作为不育系和保持系,其中 95% 以上的两系杂交水稻使用温敏不育基因 tms5。TMS5编码核酸内切酶 RNase ZS1,通过降解受高温诱导表达的泛素 - 核糖体蛋白基因 UbL40 的 mRNA 调控水稻温敏不育。为了加快温敏不育系的育种,我们还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建立了培育温敏不育系的体系,极大的提高了育种效率。
▼
个人简介: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行业专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40 余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 17 项,选育品种 17 个,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20 余篇。主要从事水稻重要性状基因功能解析和新品种选育。
报告名称:《水稻增产新途径——3 花小穗》
《New Ways to Increase Rice Yield——Three-florets spikelet》
报告要点: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三要素,提高每穗粒数主要是通过增加枝梗数目、长度和着粒密度。我们发现了一个将护颖“恢复”发育成有功能的“侧生小花”基因 LF1,编码一个HD-ZIP III 家族的转录激活因子,通过直接激活 OSH1 在 lf1 小穗侧花分生组织中异位表达,起始侧花分生组织的产生,从而使水稻单花发育形成3 花小穗。这不仅为“3 花小穗”假说提供直接有力的证据, 还为高产育种提供一条新的途径——“3 花小穗”,最终为实现因“小穗内籽粒数目”增加而大幅度提高每穗粒数的高产目标奠定基础。
▼
个人简介:朱新广研究员长期开展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研究,建立了代谢、细胞、组织、器 官、个体、群体不同层次上的模块模型,整合建成数字植物模型理论体系,创办 in silico Plant 杂志; 利用该模型体系,发现多条有效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新途径,为作物高光效高产改良及育种注入新动力,由此获得国际光合协会颁发的“Melvin Calvin - Andrew Benson Award”。目前已发表文章 120 篇,被引用总 8300 次以上,H 指数 40。
报告名称:《作物高光效改良及育种的理论及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op High Ligh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Breeding》
报告要点:20 年来,世界上光合研究获得重大进展,多条提高光合效率的方法被发现,为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潜力注入新动力。该报告将系统介绍提高作物光合光能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改造靶点及其用于作物改良及育种的实践。
▼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水稻生殖发育相关基因功能解析的研究工作。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英国高级牛顿学者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转基因专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省部 级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9 项,获得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项。
报告名称:《水稻花药绒毡层凋亡的分子开关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Molecular switches of tapetum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the rice anther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报告要点:育性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水稻杂交育种体系中雄性不育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花药绒毡层在减数分裂后期的程序性死亡过程是保证花粉正常发育的重要步骤,受到体内遗传因素的严谨调节。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发现的多个控制水稻花药绒毡层程序性死亡启动的分子开关,重点介绍最近新发现的一种转录后调节机制。本报告还将介绍利用这些分子开关创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和进展。
▼
个人简介:博士,中组部人才计划专家,曾担任美国杜邦先锋种子公司高级研发经理, 负责公司东南亚水稻的研发。硕士学位师从袁隆平院士,博士学位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 Susan McCouch。发表了 SCI 收录论文 13 篇。 现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从事水稻耐盐碱的遗传育种研究。
报告名称:《耐盐碱水稻研发的现状与展望》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alt-tolerant r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报告要点:中国约有 15 亿亩盐碱地,其中有潜力开发利用的盐碱地 2-3 亿亩,发展耐盐碱水稻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可以利用的水稻耐盐碱基因很少,国外耐盐碱资源引进和利用不够,由于有限的研发及企业投入,耐盐碱而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不多,从而阻碍了耐盐碱水稻的开发利用。因此,未来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以耐盐碱品种区试、审定和产业化为目的, 促进水稻耐盐碱研发的产学研融合。
▼
个人简介:Ron Hadar 是 Vibe Imaging Analytics Ltd 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Vibe Imaging Analytics Ltd 是种子和农作物商品市场分析仪器的制造商,用于商业分级,质量检验和产量控制应用。此外,Ron 还是加利福尼亚以色列商会 Ag-Tech 委员会的主席,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行业支持组织,致力于促进商业社区之间的领导,商业,投资,创业,技术和贸易关系。加州,以色列和全世界。 Ron 是控制系统和数据分析领域 25 项美国专利的发明者。生于以色列并在硅谷生活超过 22 年。
报告名称:《见图即测——米粒外观图像识别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Rice appearance image recogni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报告要点: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我们所测量的:颜色测量是水稻视觉检查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通常用于提高质量,食品安全和加工产量。从色彩测量基础理论开始,以及为什么难以量化和表达它,遵循现实生活中的用例,展示世界各地的公司如何从数字检测中受益,以提高大米加工产量和商业利润。
▼
个人简介:农业部南方水稻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抗病虫水稻育种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近三年主持或参与各类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10 余项。累计在 Theor Appl Genet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 4 篇,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主要从事水稻重要经济性状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分子选育。
报告名称:《镉低积累水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cadmium low accumulation rice》
报告要点:“镉大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报告将从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定义、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国内外培育进展、影响水稻镉积累的环境因子、“去镉技术”、低镉安全水稻生产等多个层面详尽介绍镉低积累水稻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
个人简介:1985 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学士学位,1993 年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2005 年获得美国衣阿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具有 16 年跨国种业大公司生物技术研发与管理经验。2014 年 3 月加盟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组建国家水稻分子育种平台, 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种业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为种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担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农业农村部水稻良种攻关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第三届专家总体组成员、科技部转基因专项评估组专家、作物全基因组育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农大兼职博导、国际种子联盟(ISF) 育种家委员会委员等。
报告名称:《分子育种在水稻商业化育种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reeding in Commercial Rice Breeding》
报告要点:利用水稻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开发水稻 56K 基因芯片及大量功能基因的 SNP 分子标记, 应用于水稻亲本材料评价,为育种材料确权和设计优异杂交组合提供依据。通过高通量 SNP 分子标记检测实现精准定向改良和多基因多性状聚合,加快了商业化育种进度。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如虎添翼。
▼
个人简介: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香料和食品化学专家。现任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 3- 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凝练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香精制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脂肪为主要原料的肉味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肉味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致力于白酒化学研究,提出了白酒“健康、风味双导向”的发展思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项,国家 973、863 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7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 项。
▼
个人简介: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一直从事特色农产营养食品研究开发工 作,在黑色食品、特色农产功能食品和特医食品方面做出较突出成就,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中国专利银奖 1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5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76 件,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带领的功能食品研究团队先后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 并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报告名称:《全谷物糙米的酚类物质及其健康效应研究》
《Research on phenolics in whole grain brown rice and their health benefits Mingwei Zhang》
报告要点:现代营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长期摄入全谷物食品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其酚类等植物活性物质与上述健康效应密不可分。但由于全谷物中的酚类物质有较大比例以结合态形式存在,导致来源于谷物的酚类物质一直被低估。本文以全谷物糙米为材料,对其酚类物质的组成、含量、存在形式、分布特征、加工影响效应,以及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改善脂质代谢作用与分子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
▼
个人简介:毕业于江南大学,主要从事谷物加工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工作,主持多项中粮集团产品研发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两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四项省部级研发项目,申请发明专利 3 篇,发表学术论文 6 篇。
主持研发的“金盈十二谷米伴侣”、“可益康食粟有方混合杂粮”等预熟化混合谷物产品上市后得到市场好评,获全国食品工业产品创新奖、中国国际粮油产品金奖、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优秀创新成果奖 3 项奖项。
报告名称:《谷物预熟化技术及新产品创制实践》
《Grain Pre-ripening Technology and New Product Creation Practice》
报告要点:针对以糙米为代表的全谷物产品,就国内消费需求现状、预处理加工技术、产品开发及市场表现等内容进行分享,同时就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相关研发工作进行介绍。
▼
个人简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豆体系加工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创新工程“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团队首席科学家,兼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专家委员会成员、粮食加工行业监测预警专家等职。长期围绕稻米、杂粮杂豆等我国大宗和特色粮食作物开展粮食加工品质评价、副产物综合利用及营养健康粮食制品加工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 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 30 余项。获省部院级科技进步奖 8 项、科技鉴定成果 4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发表科技学术论文 140 余篇,与企业合作开发上市产品 20 余种。
报告名称:《稻米加工原料营养品质筛选》
《Screening of Nutritional Quality of Rice processing materials》
报告要点:立足我国丰富的稻米资源,全面对比分析国产不同品种的糙米营养品质,从基本理化 营养指标、多酚等功能性物质及抗氧化性等方面系统开展糙米营养品质研究,构建糙米品质特性数据库, 筛选出高营养、高抗氧化活性的糙米品种;为新型稻米营养食品的加工提供适宜原料。
▼
个人简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性食品配 料研究与开发。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50 余篇,正式出版学术著作 4 部,获得
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 7 项。
报告名称::《米饭口感品质的影响机制与利用》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Taste Quality》
报告要点:淀粉分子结构是决定大米口感品质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入剖析米饭硬度和黏度两种重要品质的分子机制,我们揭示了蒸米前处理、热加工方式对米饭口感品质的影响机制,并实现了对米饭口感品质的目标性调控,为“低 GI”粽子、寿司等多样化米制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
个人简介: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兼任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农产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届江西省 " 赣鄱英才 555 工程 " 人选, 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首届江西青年科学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粮食加工、食品加工新技术等,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 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30 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项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15 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00 余篇,出版教材 3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60 余项,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报告名称:《早籼稻深加工技术及产品》
《Deep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of Early Indica Rice》
报告要点:早籼稻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针对早籼稻资源丰富但未有效利用的现状 , 以适度加工、碎米利用为核心,开展早籼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为早籼稻的高效转化提供有效途径和技术支持。
▼
个人简介:从事粮油精深加工研究及其产业化三十多年,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曾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名称:《营养米饭生产技术及实践》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of Nutritional Rice》
报告要点:挤压营养健康米饭是以碎米粉、粗杂粮、薯类、果蔬为原料,加工成外观及食用方式与普通米饭近似的主食产品。由于搭配了多种内源性营养素丰富的原料又以主食米饭的形式出现,有利于解决目前主食营养不均衡的问题。报告介绍了开发挤压营养健康米饭背景、意义,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所在团队解决的成型、粘连、干燥等技术难题,同时分析了挤压主食营养米饭普及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企业在营养米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
个人简介:现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 博士、二级研究员,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加工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国家行业专项“活性稻米杂粮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首席专家,国家稻米加工专业研发中心主任,国家农产品(稻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术带头人,省食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近 5 年出版论著 2 部,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 SCI 检索论文 4 篇;获发明专利 10 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报告名称:《易煮发芽糙米加工技术与品质》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Quality of Easy-boiling and Germinating Brown Rice》
报告要点:针对制约高营养、高附加值发芽糙米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即难蒸煮、口感差、不易消化的问题,本报告从加工适宜品种筛选、高效加工技术、产品品质和稳定化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创新一体化加工技术和易煮发芽糙米产品,获得了授权发明专利,已转化企业生产应用。
▼
个人简介:现任武汉轻工大学产学研处副处长,湖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市第四批“黄鹤英才计划”人选。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结构与新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 2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武汉市
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 1 项,湖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1 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 1 项,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1 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其中 EI 收录 11 篇,中文核心 11 篇,参编湖北省建筑行业规范 1 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报告名称:《稻壳制备建筑型材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Rice Hull for Building Profiles》
报告要点:以农业废弃物——稻壳为主要原料,配以砂、水泥、外加剂等材料采用特定工艺拌制稻壳砂浆制备轻质砌块,用于非承重填充墙体和围护结构,强度满足工程使用要求的同时,保温性能和耐久性能较好,且经济环保,为传统墙体材料粘土砖的理想替代品。采用超细稻壳粉为原料,混合废旧回收塑料、微量金属粉、秸秆、锯末等废弃物,并添加其他改性助剂来制备塑木型材,替代普通的木材和塑料制品,具有更好的强度、抗腐蚀、防霉、抗老化等性能;自主设计开发超细稻壳粉制造系统,实现了稻壳加工的流程化、机械化,超细稻壳粉增加了塑木型材的密度和可塑性,性能优于木粉塑木型材。建成了装配式钢丝网架植物纤维自保温外墙板生产线,建成了成年处理 10 万吨稻壳、再造 8 万吨超细稻壳粉、4 万吨稻壳制备塑木型材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个人简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研究团队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自 1996 年起致力于超级杂交稻抗倒伏理念与技术的研究,为超级杂交稻百亩攻关片先后实现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提供了技术支撑。
报告名称:《超级杂交稻抗倒伏理论与技术研究》
《Study on Lodging Resistanc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uper Hybrid Rice》
▼
个人简介:现任湖南海联粮油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兼任中南林科大食品 与科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稻米协会付会长。近几年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 3 项。其中颗粒类物料抛光装置的发明专利已申请 PCT,并在日本、美国、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 6 国申请专利。产品已开始量产,为社会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采用企业自创独特的工艺设计,帮助客户新建改建大米工程项目 500 余家,使海联 20 项专利设备销往 15 个省市及 5个国家共 5000 多家客户。
报告名称:《柔性刷米机研发及实践》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Flexible Rice Brushing Machine》
报告要点:与具有类似提高大米清洁度功能的大米抛光机相比,最新国际发明专利设备——柔性刷米机在保持大米糊粉层和亚糊粉层方面有独特优势,且节能降碎。在我国大米加工过度的背景下, 柔性刷米机的应用可双重满足大米企业提质增效、消费者吃营养好大米的要求,同时符合国家倡导的节粮减损。
▼
个人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 金融学院EMBA。近 20 年风险投资、实业投资、企业管理运营经验。著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攻略》(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书,发表专业文章多篇。
报告名称:《“三降三增”全自动米机技术及模式创新实践》
《Innovation Practice of Full-automatic Rice Mill with Three Drops and Three Increases》
报告要点:中英国际合作、十年研发历程,实现米机技术的颠覆式创新,一站式解决传统米机长期困扰行业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温的“三高”痼疾。通过独有的“三降”技术优势,为合作厂商实现显著的“三增”收益,即增量、增质、增效。同时,率先在行业内践行分享经济理念,不加重加工企业的技改负担,推出增值服务、增效分成的全新商业模式。
▼
个人简介:2004 年获农学学士学位,2007 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十年来完成科研项目 5 项,咨询项目 30 多项,设计项 20 多项,工程总承包项目 20 多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12 篇,获得发明专利 15 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住建部《粮食烘干设施通用规范》的编制工作,主持开发的“室外大型环保物联网控制谷物低温循环干燥技术及装备产业化项目”获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一直致力于农业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拥有丰富的项目咨询、设计、建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广东农垦、安徽农垦、江苏粮食系统、江苏大华种业等大型农业公司的多项粮食烘干、粮食仓储、粮食加工等项目,获得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
报告名称:《室外型低温循环干燥机及应用》
《Outdoor low temperature circulating dryer and its application》
报告要点:主要介绍一种新的室外环保型低温循环式干燥机,该干燥机不需建造烘干房,节省土建投资。该干燥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技术创新,适用于多种热源,设置多层干燥、缓苏段,遵循低温大风量,烘干速度快、烘干品质好,可实现粉尘零排放。能满足大型粮库、稻米加工厂、种子公司大批量、长时间原粮烘干作业。
▼
个人简介:1964 年出生,湖南省首批二级研究员,现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成员,专攻稻米品质改良 30 余年,先后育成 “玉针香”、“农香系列”、“湘晚籼系列”等优质稻品种 20 余个,累计推广面积 1 亿余亩,助推了湖南乃至南方稻区优质稻产业化发展。曾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首批农业部杰出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爱粮节粮之星”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4 项。
报告名称:《湖南优质稻研发主要成效及展望》
《Main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ice in Hunan》
▼
个人简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优质稻育种首席科学家,博导。主要参与了国家审定品种珍桂矮 1 号、特三矮 2 号等 9 个水稻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提出并构建了华南籼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材料体系,拓展了黄华占核心种质全基因组分子育种。经过 15 年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将常规优质稻培育成为优质绿色杂交稻恢复系的技术突破。迄今主持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丰八占、丰华占、黄华占、美香占 2 号、五山丝苗、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桃优香占、荃优丝苗、隆两优 534、晶两优 1377 和梦两优黄莉占等 107 个优质稻新品种(组合),183 次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引种许可),5 次通过印度等国外审定,迄今累计推广面积超 3 亿亩。
报告名称:《中国优质稻工程》
《Approach to Rice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报告要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稻谷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基本自给自足。中国水稻突破成因包括:1、优质与高产、抗逆性基因组有机结合,水稻优质高产稳产。2、优质稻全基因组理想模式与恢复基因无缝联结带动杂交稻产业。3、籼粳种质融合显著提高品质和产量。4、发掘利用核心种质元件有效利用基因。中国优质稻工程目标预期为:1、建立从种子到筷子全产业链,中国大米绿色安全优质标准化。2、中国稻米科技含量显著,深入人心。3、建立一批国际化中国稻米民族品牌。4、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优秀理念升华造福全球。
▼
个人简介:自 1990 年到今,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从 2003 年起,开展杂交水稻的海外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先后在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驻点,筛选适应在当地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对当地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直接指导杂交水稻在海外的大田种植及种子试生产。
报告名称:《袁氏种业海外杂交水稻推广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Overseas Hybrid Ric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Yuan's Seed Industry High-tech Co., Ltd.》
报告要点:主要是汇报袁氏种业成立以来,在东南亚及非洲杂交水稻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前景。
▼
个人简介: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导。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水稻协作组首席专家。育成高抗条纹叶枯病超级粳稻南粳 44、优良食味粳稻南粳 46、南粳 5055、南粳 9108、南粳 2728、南粳 505、南粳 3908、南粳 5718 等品种 16 个,累计推广 5000 多万亩。南粳 46 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20 多次获得全国“金奖大米”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发明二等奖 1 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7 项、二等奖6 项、国家发明专利 24 项、植物新品种权 55 项。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四期“333 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报告名称::《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的食味品质特性与产业化开发》
《Tast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South Japonica Rice Series with Excellent Taste》
报告要点:南粳 46、南粳 5055、南粳 9108 等品种是用日本优质粳稻与江苏高产粳稻杂交、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表现食味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已累计推广种植4000 多万亩。报告主要介绍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与产业化开发现状。
▼
个人简介:博士、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惠民种业研究院院长等职。主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 10 余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著作 100 多万字,获省部科技进步奖 3 项。现专注种业、转基因应用等领域。
报告名称::《中国水稻呼唤 5G 时代》
《China's Rice Industry Calls for 5G》
报告要点:G 是“革命”拼音首字母,也是 generation 的首字母。即中国水稻产业呼唤第五代产品。众所周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高秆、矮秆、三系、两系四个时代,我认为第四次革命正在进行中,即优质革命,完成后即进入优质时代,也就是我说的 5G。
▼
个人简介:1980 年国际水稻所硕士,1986 年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哲学博士、博士后。曾任上海农科院生物中心主任、研究员。1995 年受聘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任教授、博导、水稻育种家。
2005 年受聘美国水稻技术公司 , 任高级总监、中国科研项目协调官,兼任美国商业育种家董事会董事、第二副会长。2011 年受聘任隆平高科副总裁。2012 年至今任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总裁顾问。至今已从事杂交水稻科研 40 年。
报告名称:《杂交水稻在美国的应用进展》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ybrid R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满江红-贺三亚论稻
三亚风清,群英会、蜂飞椰巷。
新优绿、乾坤工匠,漫天稻浪。
八万资源世界范,种籽济世中皇榜。
袁公创、国士聚中堂,千人仰。
农耕旺,青史长。联盟启,精兵壮。
伴一带一路,鲲鹏遥望。
南岛论坛为稻业 , 北方销米凭联网。
尚书苑、聆万千新歌,情欢畅。
▼
个人简介:博导,二级研究员,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天津市水稻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 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 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植
物新品种权 16 项,主编多本著作,发表论文 60 多篇。
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农 S-1”,全国用安农 S-1 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 6 亿多亩;育成了 18 个水稻品种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粮食十二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利用高海拔自然低温进行温敏不育系高产繁殖方法,研究建立了通过自然光温鉴定进行起点温度提纯和核心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广适型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标准和株型模式;作为袁隆平创新团队的团队带头人,在超级稻研究和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名称:《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in China》
▼
个人简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兼任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 会 副会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专家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2 年以来一直从事大米加工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和标准制修订工作。主持完成 10 余项大米加工领域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和科技部专项,主持制修订《大米》、《大米色选机》、《大米企业良好操作规程》等 20 余项国家标准,参与修订《Rice-Specification(稻米)》国际标准。主持完成中粮米业、金健米业、北大荒米业、华润五丰、东方粮油等数百项稻米加工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咨询。
报告名称:《GB/T1354-2018《大米》国家标准的修订与特点》
《The Re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Milled rice(GB/T1354-2018)》
报告要点:《大米》国家标准(GB/T 1354-2018)于去年 10 月 10 日颁布、今年 5 月 1 日实施。本次修订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使《大米》国家标准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和促进节粮减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参考了 ISO 7301《稻米 - 规格》等国际标准,有利于大米产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规范大米的进出口贸易。
▼
个人简介: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986 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种子生产管理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研究计划项目 1 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 个。研发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安全高效繁殖制种体系技术,为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率先在国内开展杂交水稻轻简化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形成了基于水稻插秧机、穴直播机、农用无人机、低温谷物烘干机为基础的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体系,组建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编制国家技术标准 6 项,省地方标准 5 项,省农业技术规程 8 项,已申请或获得种子生产加工技术发明专利 6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 2 项,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 1 项,2018 年袁隆平农业科技奖。主编和参编专著 4 部,发表论文 50 多篇。
报告名称:《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新进展》
《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ed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Longping High-tech Hybrid Rice》
▼
个人简介:1963 年 7 月出生于湖南澧县。目前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研究员职称。从 1997 年起,长期从事杂交水稻海外推广、国际开发、国际培训及国际交流等工作。先后成功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从 2005 年起,主持承担商务部援朝鲜农业合作项目及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开发示范中心项目等。
报告名称:《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产业化应用》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HYBRID RICE IN MADAGASCAR》
报告要点:从马达加斯加水稻生产、中 - 马杂交水稻合作、杂交水稻在马商业化生产、杂交水稻成功推广的动因以及杂交水稻推广前景等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杂交水稻在马推广应用现状。对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马开展杂交水稻育种、制种、高产栽培、大米生产及营销进行了报道。
▼
个人简介:常年从事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工程化应用,率先提出“生物质气化高值化利用技术”和“工能农一体化”产业方向,并衍生出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机组发电和双流化床制天然气 / 氢气等多项原创性技术。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国家专利 50 余项,起草生物质气化利用标准 1 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合肥市科技进步奖及荆门市科技发明奖各 1 项。指挥建设并成功运行生物质气化工程项目百余项, 先后开发出生物质循环流化床、上吸式固定床和下吸式固定床等多种系列气化炉炉型,领导德博公司与武汉粮科院、浙江大学、南京林化所、沈阳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成立安徽省生物质高值化气化院士工作站。
报告名称:《稻壳生物炭联产电热肥技术创新》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Rice Husk Biocharcoal Co-production of Electric and Thermal Fertilizer》
报告要点:稻壳生物炭联产电热肥技术是根据稻壳多组分价值梯级利用原则,采用热解气化技术实现稻壳多组分解耦,固定碳转化成生物炭,可作为保温剂直接销售给钢厂,或者进一步加工成炭基肥; 挥发分转化成清洁的燃气,在锅炉内燃烧产生蒸汽,替代价格昂贵的天然气供热,或者推动蒸汽轮机产生绿色电力。利用该技术获得的蒸汽价格远低于天然气产生的蒸汽,项目的经济效益突出,项目规模可大可小,灵活方便,真正实现了生物质能源的分布式利用。
▼
个人简介:获“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引进人才”称号。主要从事陆稻、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育种利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20 余项,取得以下主要成绩:1)主持育成获省级审定陆稻品种 4 个,参与育成省级审定陆稻品种 3 个、水稻品种 1 个,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 1 项;2) 通过大规模的栽培稻种间杂交实践,提出克服种间杂交生殖障碍的策略,并培育系列陆稻、野生稻渗入系,发掘系列野生稻、陆稻重要农艺性状并开展遗传及分子解析研究;3)创新性地提出了陆稻的陆生适应性是水、陆稻间遗传差异的基础,并开展遗传解析研究及育种利用。4)发表、参与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0 余篇;5)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5 项。
报告名称:《发展直播旱作陆稻(雨养稻),实现南亚、东南亚稻作跨越式发展》
《Develop direct-seeding upland rice (rain-fed rice) and realiz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rice in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请遵守会议各项规定,按照会议安排的日程统一活动
Please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ference schedule to
attend meeting.
请随身携带嘉宾证件,凭证参会、乘车;就餐凭餐券
Please attend conference and take bus with the participant certificate. Have meals with tickets.
餐券包括(Including)
4月10日晚餐(April 10,Dinner)
4月11日午、晚餐(April 11,Breakfast、Lunch and Dinner)
4月12日午、晚餐(April 12,Breakfast、Lunch and Dinner)
注:早餐凭房卡就餐。如因宗教信仰等原因有特殊餐饮需求,请与工作人员联系,另行安排。
Breakfast with room card.Attention: if you have special dining demand because of religion,please inform the person who is in charge of meals.
酒店示意图
4月10日,报到路线(April 10)
凤凰机场——椰林酒店,的士需要13分钟;
三亚站——椰林酒店,的士需要6分钟。
Sanya Phoenix International Airport to Coconut Tower, 13min by Taxi
Sanya railway station to Coconut Tower,6min by Taxi
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椰林酒店(办理入住、领取物料)。
Mangrove Tree Coconut Tower (Check in、Take the Documents)
4月11日,论坛举办地点(April 11,Location of the Conference Hall)
椰林酒店——会议地点:(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三楼A厅)
Coconut Tower ——Conference Hall (Mangrove Tree Convention Center, BallRoom A)
椰林酒店——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一楼展厅)
Coconut Tower——First International Rice Exposition(The 1rd floor of Mangrove Tree International Meeting Center)
椰林酒店——世界味道-一百种大米宴(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星光大道)
Coconut Tower——Taste of the world - a hundred kinds of rice feast(Avenue of Stars,Mangrove Tree International Meeting Center)
4月12日,水稻公园展览(April 12,Rice Park)
椰林酒店——水稻公园
Coconut Tower Rice Park
集中上车地点:皇后棕酒店大堂
Boarding Location: Near the Queen Palm Tower lobby
上车时间:14:00-14:30
Boarding Time:14:00-14:30
4月13日,返程路线推荐(April 13, Return Route)
1. 椰林酒店 到 三亚凤凰机场,的士13分钟
Coconut Tower Sanya Phoenix International Airport 13min by Taxi
2. 椰林酒店 三亚站 海口美兰机场
Coconut Tower Sanya Railway Station Haikou Meil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 END -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